很多人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都很喜歡到寺廟幫忙,心中都抱著一個有好的回報,希望能夠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學習發菩提心。
那麼發菩提心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發菩提心?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學習該如何有正念的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成佛的其中一個主要關鍵,但是必須先要了解發菩提心的真諦。菩提心並不是說你高興時就發一發,不高興時就不發。就如師尊的文章裡也有提到,「沒有明心見性,是無法真正發菩提心的」。
當修行者明心見性後,菩提心是自然而現,因為見性的人能夠體會所有的眾生皆因一念無明起煩惱而墮入輪迴,眾生本有的真如佛性與見性的人並無差別,因為見性的人也知道根本不能夠從眾生的身上得到一絲毫的利益。事因入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他,無眾生,無壽者。在大乘佛法的修行裡,唯有依止菩提願才能夠邁向成佛的道路。
小乘佛法的修行方式在於自修,執著於我空,目的自在涅槃,不注重為眾生離苦成道。因此沒有培養菩提心,但是宗喀巴尊者說:成佛的道路除了無我,空性之外,還是必須要有菩提心才能夠見性成佛。
唯識論提到我們觀察六根接觸外境時,心裡生一連串的狀態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是從八識區接受而促成「有我」的原因。修行是了解八識的運作並且心理時時清楚明白每一個念頭的來去及痕跡,因此偏於我執及法執的修行是無法有效的觀察微妙的心理變動,因為「有我」是無法突破「我」的假象。
行者如果沒有好好學習佛教的基本教理,入因果論,緣起性空,我執法執而緣起煩惱,如何分辨善與惡,佛與魔之間,如何能夠突破我執?沒有解脫教理,只不過是在修善報復得而已。
佛法把“主人和客人”分析的很清楚,我們都知道現在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是自己以前所造的因而顯現的果報。意思是說,你以前下了一顆種子,今天開花結果了。
主人是我們那顆不受內外境染污的心性,也就是真如佛性。客人就是所有因緣和合在我們面前出現的人事物,也就是開了的花,結了的果。可惜的是眾生錯誤把客人當成是主人,跟隨者客人的喜怒哀樂,攀緣外境的變化而不自知,佛法的教導就是讓我們認清真如本性,不再任意攀緣外境的變化迷失了修行的方向。
就比如,啟建寺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度眾生入佛門,學習佛法,教導眾生見性成佛,脫離六道之苦。寺廟是主人,本性是度眾生,客人每天人來人往,寺廟也不會執著那個眾生每天來,那個眾生比較少來,一切都是隨緣。但是寺廟必須破除一切阻礙發展的障礙,才能夠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就好比修行人必須破除妄想,我執,法執一樣,破妄才能夠顯真啊!
一切自私的行為觀念都是阻礙修行的,修行人必須去除「我執,法執」。因為沒有了「我執」就不會產生自私,沒有了「法執」就不會產生取。如果大家遇到一位自私的人就知道他的「我執」很重,如果是一個「不捨」的人就知道他的「法執」很重。我法二執重的人是無法自行發菩提心,最多只能夠跟隨大眾修善報福德而已,就像曇花一現然後就沒有了,而且這種人會比較容易自我為中心,需要大家的遷就。如果這是一位修行人的話,那就必須常常自我反思,多修懺悔,多閱讀經典,把經中所學運用在生活上,學習如何把心帶回家,不讓這散亂的心攀緣在外境,一切從理法上修起。因為這是缺乏基本佛學知識的現象,需要從基本學起!
啟建一間寺廟並不容易,要維持更加時艱難的事。這也是考驗菩提心的堅韌,一切隨喜隨緣,當中包括人事配合,錢財調動,發展方向,佛學課程種種安排。這是需要各方的配合以及精明能幹的領導人所部署才能夠成功。並不是坐著光想就有了,要想一想我們能夠為寺廟貢獻什麼,還是寺廟為我們而貢獻?
真正的菩提心啟發了過後是不容易退轉的,因為真正的菩提心並不是因為外境而生起,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無為而為之」。如果菩提心是「有為而為」的話,那麼這就是生滅心,也就是攀緣心,是製造煩惱的心。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生滅心是無法使我們成佛的,更不是讓我們滿足心理願望的工具,生滅心只能夠讓你繼續當一位凡夫眾生!你還想當凡夫嗎?
吉米藏 作
蓮織上師 編輯